5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.9,高于上月和上年同期0.5和0.7个百分点,为2017年10月以来的高点,制造业扩张步伐加快,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。5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4.9,比上月上升0.1个百分点,非制造业总体延续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;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.6,高于上月0.5个百分点,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,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。
点评:5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.9,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0.5和0.7个百分点,为2017年10月以来的高点。从分项来看,供需方面,生产指数回升1个百分点至54.1%,高频数据也显示5月工业运行状况较好,5月以来高炉开工率持续走高,发电耗煤量较4月显著回升至16.56%;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较上月提升0.9%、0.5%至53.8%、51.2%,进口指数较上月回升0.7%至50.9%,内需改善幅度好于外需。内需方面,新订单指数为去年10月以来的高位,表明开工季后市场需求阶段性提振,但可持续性不足;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环境下,企业或提前增加出口订单加快生产以规避加征关税的冲击。外需方面,从海外经济情况来看,经济景气度有所分化,美国ISM制造业PMI回升1.4个百分点,而欧盟和日本制造业PMI延续回落态势,分别下行至55.5%和52.8%,欧元区经济复苏放缓,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较上月回落0.4个百分点至53.1%。
价格方面,受市场需求回升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,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别较上月回升3.7和3个百分点至56.7%和53.2%,且高于去年同期7.2和5.6个百分点,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原材料价格指数环比上升幅度较大,地缘政治风险推升油价大涨,工业生产对价格的短期变化较为敏感。预计5月PPI环比转正,叠加PPI翘尾因素回升和低基数效应,5月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将显著回升。
库存方面,原材料库存指数回升0.1个百分点至49.6%,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1.1个百分点至46.1%,企业出现阶段性去库存,企业采购量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均有所回升,分别为53%和58.7%。从企业规模来看,大中型企业PMI分别回升1.1个百分点和0.3个百分点至53.1%和51%;小型企业PMI重回收缩区间,回落0.7个百分点至49.6%,经营压力明显加大,主要原因在于,一是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回升,中下游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上升,利润增长受到压缩;二是在信用紧缩、融资渠道受限的背景下,小企业再融资的压力更大。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,本月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为40.1%,连续三个月上升,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需增强;同时,反映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比重均持续超过四成。
从经济结构来看,传统行业景气回升,新动能支撑作用继续增强。具体来看,高耗能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达到50.5%,分别较上月和去年同期提升0.6和2.4个百分点,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PMI升至近期高点;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3.0%和54.8%,分别较上月回升1.3和1个百分点,且均持续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;消费品制造业PMI为52.7%,与上月基本持平。新经济动能持续保持高景气度,但由于在制造业总体占比较小,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。
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.9%,环比、同比分别上升0.1和0.4个百分点,延续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。从分项来看,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回升0.2个百分点至54.0%,为年内次高点,消费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;5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.1%,较上月回落0.5个百分点,但仍连续三个月位于60.0%以上的高位扩张区间。此外,5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.6%,高于上月0.5个百分点。
综合来看,4-5月工业生产供给和需求均在回升,考虑到生产错峰效应,开工季后市场需求阶段性提振,叠加PPI翘尾效应,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概率将继续回升。而在信用紧缩、融资渠道受限背景下,工业生产的高景气度难以持续,长期来看总需求是一个缓慢下行的过程,基建、地产投资增速回落,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,预计经济下行压力在三季度逐渐显现。此外,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使得未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难以扩大,净出口增速对GDP的拉动作用也会有所减弱,外需不确定性加大。